“中國夢”是當今熱點話題之一,以影像資料展示三十年來中國社會的變遷,是對此最好的詮釋。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很多當今的中國人來說,1978年經濟改革的曙光彷彿就在昨天,在劉香成這位普立茲獎獲得者的攝影圖片中,我們看到那個時代的中國距離今日已非常遙遠。照片捕捉到的大江南北的一幕幕日常景像,對那一代中國人來說,是無比珍貴和熟悉的生活寫照。三十年間,現代化進程已經滲浸到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和瞬間,劉香成也在持續地記錄中國的巨大變化。
作者介紹
劉香成
從《生活》雜誌著名攝影師基恩‧米利(Gjon Mili),1979 年,成為第一位被派駐中國的《時代週刊》記者。
加入美聯社,作為攝影記者駐留北京(1980~1983),後被派駐洛杉磯(1984~1985)、新德里(1985~1988)、漢城(1989~1990)和莫斯科(1991~1994)。作為首席攝影記者和編輯,劉香成拍攝了大量照片,內容涉及西單民主牆、中國20世紀80年代蓬勃發展的經濟改革、斯里蘭卡宗教衝突、蘇聯出兵阿富汗及蘇聯解體。
1989年,獲得美國“全美最佳圖片獎”。1992年,因對蘇聯解體的傑出報導,劉香成與同事一起榮膺“普立茲獎 (Pulitzer Prize) 現場新聞攝影獎”與“美國海外俱樂部柯達獎”。1989年,被美聯社執行編輯協會評為“最佳攝影師”。2004 年被《巴黎攝影》雜誌遴選為當代攝影界最有影響力的百位攝影師之一。
譯者介紹
7 出版前言:劉香成的中國攝影三十年 凱倫‧史密斯
11 真水無香:關於劉香成的新聞攝影 顧 錚
15 中國夢:與劉香成談攝影凱倫‧史密斯
31 致謝
1 正文
113 圖片説明
120 劉香成簡介
出版前言
劉香成的中國攝影三十年 凱倫.史密斯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很多當今的中國人來説,1978年經濟改革的曙光彷彿就在昨天,然而,在攝影師劉香成,這位普利策獎獲得者的攝影圖片中,我們看到那個時代的中國距離今日已如此遙遠。三十年間,現代化進程已經滲浸到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和瞬間。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劉香成創作他的第一部關於中國的影集。照片捕捉到的大江南北的一幕幕日常影像,對那一代中國人來説,是無比珍貴和熟悉的生活寫照。1983年,攝影集以《毛澤東以後的中國》為名出版,書中的攝影圖片顯得既熟悉又新鮮:對那些在中國國門之外的人,這些照片立即作為"中國"的具象藍本化身,在被60年代歐洲知識分子狂熱理想化了的、全國上下進行如火如荼革命的"中國"裏,尚有一個不曾被好好讀解和探討的在艱難與勝利中前行的"中國"。
而今天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如此不同的"中國"。青年一代,儼然已成長為如他們的父輩在劉香成當年鏡頭記錄下的那些同樣年紀的青年,鏡頭中記錄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正在變革中的年代和國度,他們看到這些照片的疏離陌生感好比1970年代的美國青少年發現他們的父母在1950年代拍攝的照片般驚歎異樣,那時的美國正在走向現代和富足。
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説,大規模的變革是必經之路,而自1978年到現在中國所經歷的,是難得一見的巨大社會變革,領導人的更替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性時代。當今中國正處在風口浪尖,而劉香成的攝影揭示了中國人從毛澤東時代跨越到當代這段非同尋常的歷程,走過了三十五載,開放和改革,在集體主義到個體生產的社會新舊制度交替中,那些傑出的、以自己的方式對當今中國社會和多元文化作出貢獻的人物,大多收錄在了劉香成的鏡頭裏。這是一個以當下現實為基石建造起來的世界。這裏正在建造的,是中國夢的未來。
前駐京《紐約時報》社長福克斯‧巴特菲爾德(Fox Butterfield)對劉的作品如此評價:"劉香成的每一張照片都陳述着一個客觀事實,與那些赴中國的著名旅行者所拍攝的大量充滿浪漫色彩的照片相比,透露了更多有關中國的真相。他是一位忠實於中國人民的真正的藝術家,他所拍攝的中國,並非風景明信片式的作品,而是視角敏鋭、飽含深情且反映現實的國家肖像。
中國著名畫家黃永玉評劉香成説:"我多麼珍視他對人民和土地的脈脈深情,他的作品樸素得像麵包,明澈如水,有益如鹽,新鮮如山風,勇敢如鹰,自在如無限遠雲。
一位以人為本的大攝影師
在二十世紀90年代末期,當被問及為何要突然結束跟美聯社長達16年的工作因緣,劉香成通常的回答是因為自己"同情心疲乏"。可是,如果你再仔細觀察一下他之後全身心投入所做的事情──1995年在香港創刊《中》月刊雜誌,堪與《名利場》(Vanity Fair) 相比肩──你就會發現:他依然鮮活地保持着對社會中人的興趣,熱情絲毫不減。從1986年到1994年,在為美聯社工作的這些年裏,劉香成走遍了世界所有充滿戰亂的地方,比如印度的旁遮普邦、斯里蘭卡、前蘇聯的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地區,或是阿富汗。而現在,他已經沒有任何必要去重現那些曾經在他眼前展開的無謂死亡和肆